最近,首相马哈迪表示,政府將检討学校课程,以强化教育体系。在有关声明中,马哈迪说,国民学校如今已变得如宗教学校一样,过於注重伊斯兰教育。
马哈迪的声明引来马来西亚穆斯林教师联盟(I-Guru)的反驳,该组织主席阿兹泽哈山(Azizee Hasan)更指出,每週只有三个小时的伊斯兰教育不足以塑造学生的个性和品格。
当马来西亚穆斯林教师协会主席挑起宗教学习与人格和品行发展息息相关时,这让我想起了从小就开始在宗教学校学习的经歷。
在小学阶段,我在雪兰莪州的可兰经及教义班(KAFA)学习。到了中学,我则在吉兰丹巴西马的《可兰经》背诵研究学校(Tahfiz Al-Quran)学习,专注学习《可兰经》。之后,到Lubuk Tapah宗教学校,专注於学习伊斯兰各领域的知识。
宗教信仰与人格发展
我在巴基斯坦卡拉奇的Farooqiyyah大学接受教育,接著才到埃及Al-Azhar大学完成伊斯兰法学学士学位。之后,在马来西亚吉兰丹大学获得伊斯兰法学硕士学位(Maqasid Syariah),如今也在该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圣训》中关於恐怖主义的问题。
根据从小的宗教教育经验,不管是国內或国外,我並不同意马来西亚穆斯林教师联盟主席的说法,尤其所提及的人格发展角度。
埃及和巴基斯坦可说是穆斯林人口眾多的国家。譬如,巴基斯坦,几乎99%的人民都是穆斯林。在那里,有许多伊斯兰大学,不管是政府还是私人设立的。
想成为伊斯兰宗教师的马来西亚人,巴基斯坦是其中一个探索伊斯兰知识的国家。在那里受过教育的马来西亚名人,就包括吉兰丹州前大臣已故聂阿兹。
巴基斯坦社会在宗教信仰方面非常虔诚。当进入祈祷时间,几乎所有清真寺都挤满了人。这不仅只是星期五,如马来西亚般,反之他们的清真寺,总是在每个祈祷时刻充满了穆斯林。在那里,宗教师的知识水平令人惊讶。他们有能力背诵《可兰经》和《圣训》,甚至不少人还能背诵其他伊斯兰经典。
虽然他们勤奋地祈祷,但是当他们进入清真寺时,他们肯定会把鞋子带在身边。因为,如果鞋子放在清真寺外,祈祷后鞋子一定不翼而飞。从这种情况来看,我发现他们的社会在宗教信仰方面是强大的,但这並不一定能改变他们民族的「態度」。
卫生应融入生活
这还未谈及卫生方面。虽然卫生是伊斯兰实践里的重要事项之一,但当地的街道、墙壁充满尿味,因为人们毫无羞耻地在公共场合撒尿。
这种「態度」与埃及的阿拉伯社区没有多大不同。虽然Al-Azhar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穆斯林大学,更培养出数以千计的伊斯兰学者,但他们的卫生方面却略显落后。
两个月前,国大主办了一场关於马来人主题的论坛。我也出席了。受邀主讲者来自大学讲师。其中一些曾任国立大学校长。在对话环节,也是全国教授理事会前成员的卡玛鲁丁(Kamarudin)教授就指出,在日本,孩子们从小就被教导照顾卫生的重要。据说,在幼儿园阶段,老师就会指示孩子们清洗地板、厕所、食堂等。这就是为何在日本的学校,虽然没有付薪请员工维持学校的清洁,但学校依然很乾净。
日本的教育效果,使到卫生习惯融入社会里。这就是为什么马来西亚的一些穆斯林甚至会说,他们不介意在日本厕所进行祈祷。
这种情况与我在巴基斯坦和埃及求学期间看到的完全不同。在他们的社会,卫生教育不是从幼儿开始。他们更重视学习:背诵《可兰经》、《圣训》,学习伊斯兰法等。
因此,他们虽重视礼拜,但却不重视卫生教育。结果,我们发现他们的卫生情况非常落后,即使在他们进行礼拜的清真寺也是如此。
不注重身体力行
在过去的几年,我读到有关教育与教学的差异。简而言之,教学就是知识的传递,而教育则是一种身教。在巴基斯坦和埃及,教育或身教似乎不受重视。他们更强调的是教学。他们热衷於背诵和理解所教的內容,儘管有时候教师本身也没身体力行所教的。因此,他们可以举出《圣训》句子,强调「卫生也是信仰的一部分」,但他们本身却没有去实践。
这与日本不同。虽然他们没有《圣训》里表达关注卫生的片语,但他们依然保持卫生。这是因为卫生意识已融入他们的生活中。所有这一切都归於平衡发展,即在早期的教育阶段,以及之后教学,都在强调卫生的重要性。
总结而言,从个人的经验和观察来看,延长伊斯兰教学的时间並无法塑造更好的个性和人格。我认为,这些性格的培养不一定是通过宗教学习,反之可从小教育开始。这不一定是通过增加宗教学习。它可以通过国民学校进行,特別是教育人们拥有良好「態度」和品行。这样的教育也符合伊斯兰所教导的內容。
*刊登于《东方日报》(2019年1月4日):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s/273989
Faceboo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