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50周年,网络媒体《当今大马》为513暴乱事件制作一系列专题报道——专访目击者、整理史料,再结合数码技术,呈现这段黑色历史。报道以英文、中文及马来文三语撰述,相同的内容却引来迥异的回响。中文读者普遍对报道给予高度的肯定,马来语读者却几乎一面倒,负面评价编辑团队的作品。
负面评价粗略分为两类:一、本著热爱和平的“善意”,主张不再挑起昔日伤疤,让过去成为历史;二、质疑《当今大马》大篇幅报道华裔幸存者经历的动机,有篡改历史之嫌,试图制造“马来人欺负非马来人(尤其华人)”的印象,甚至提出阴谋论,感叹此为民主行动党上台执政的后果。
两族对历史认知有别
换言之,当中文舆论圈引述英国历史学家卡尔(EdwardHallettCarr)“历史是历史家与事实之间不断交互作用的过程,现在和过去之间永无终止的对话”之名言,希望政府在事发半世纪后揭秘解惑,让现在与未来的国人能够知道真相,从而走出513阴影;马来文舆论圈的另一厢,却是不同的景象。
在《当今大马》马来文版专页墙上,温和者疾呼“向前看,不要老是回头纠结于过去”;反应强烈者则放话:如果要摊开历史,就要把行动党华人在513前的挑衅行为,写进历史,让后人知道行动党的真面目。
这绝非仅仅一般网民的反应。在此课题上,族群之间分歧极大,看事情角度也不一样。马来西亚人民之声(SUARAM)顾问柯嘉逊博士在2007年撰书《1969年大马种族暴乱:513解密文件》,掀起热议,在中英文知识圈赢得好评,洛阳纸贵。《当今大马》513事件50周年专题掀起热议后,我不经意发现一名马来新闻从业员,在面书毫无掩饰表达自己对此书不屑一顾,认为柯博士歪理连篇。
事实上,在多语环境办公室工作的新闻从业员,必然意识到族群间对此历史事件的认知与想像并不一样。撇开彼此对真相各异的判断,单单就“我们应该用什么态度面对历史”此课题,都可能存在分歧。揭秘解惑旨在秋后算账,还是寻找真理;是激起仇恨,抑或寻求和解,彼此都有不同的答案。
更何况,在被激化的族群、宗教关系中,偏见、仇恨、敌意满天飞,各种似是而非的阴谋论,都阻碍我们寻找历史真相。或许,让不同族群的幸存者站出来分享,叙述当时各族如何在血腥弥漫的氛围中,守望相助,让彼此躲过浩劫的故事,是开始的第一步。学者、知识圈的跨语界对话,寻求共识、达致和解,又是一步。
与此同时,我们有必要将世界各地转型正义的案例与论述,注入不同的语言舆论圈子,避免513的讨论,又掉入种族的框架里,永远走不出来。
*刊登于《东方日报》(2019年5月26日):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wenhui/2019/05/26/291908
Faceboo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