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最近有人问我,如何看待居留在马来西亚、来自印度的传教士扎基尔?当被问到此问题时,我思考了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三项:1.扎基尔不是马来西亚公民;2.扎基尔的传教方式,长期以来受到世界上,包括马来西亚许多穆斯林的钦佩;3.我国多元族群及宗教的互动关系。

因此,我尝试综合以上三方面的考量,陈述我的观点:首先,我们不能否认这名来自印度的传教士能巧妙地反驳非穆斯林观点,但许多非穆斯林表示,扎基尔虽然驳倒与其观点不同的人,但不代表他的论述是对的。

我听过兴都教徒和基督徒的朋友,针对扎基尔论点逐一的解答。据他们说,扎基尔针对其他宗教的论点,并非依据正确诠释来理解兴都教经典或圣经,而只是以字面方法来理解。这种诠释方法,对瓦哈比主义(Wahhabisme)者,如扎基尔而言,是很常见的。

因此,要回应扎基尔的论点,需要针对扎基尔的诠释方法进行冗长的解释,而辩论给予的时间总是不足的。这种情况使其他人难以解释他们对经文的真正理解,因此经常被视为“他们的论点遭驳倒了”。

我理解他们的说法,就如我的博士研究,针对的就是伊斯兰恐怖组织(IS)对《可兰经》的一些经文和先知《圣训》诠释的争议,他们引用伊斯兰的文本,但却没有正确的理解方法,进而把《可兰经》和《圣训》经文诠释为伊斯兰合理化恐怖主义。

实际上,阅读伊斯兰文本,不能只纯粹依据字面诠释,必须从背景,文本背后的含义,《可兰经》经文之间的关系;《可兰经》经文和《圣训》经文之间的关系来看待。而这些诠释是否违反了伊斯兰的四个基本原则,即:没有压迫的正义,远离无知的智慧,非源自仇恨的关爱,非破坏性的利益等。

是的,要理解《可兰经》和《圣训》文本,有其理解方法和方式。同理,依据兴都教和基督教友人所讲,要理解兴都教和基督教经文的文本时,也须采用正确理解方式。

打动比驳倒有效

其次,我认为,在反驳他人论点时,我们无法忽略另一个因素——我称之为“打动”听众,让其信服。我认为这种方法是先知最常用的,相比起驳倒对方论点。

当下,马来西亚就有一个类似的例子,即华裔传教士Ebit Lew往往循循善诱,以“上苍关爱”的口号和温和个性来传教。事实证明,他的方法不需要太多的知识论点,但许多人深受触动而忏悔。

第三,我认为,我们需要接受马来西亚社会是多元种族和宗教的现实,一向来和平共处。如果出现混乱,大家一起面对,有时处理得好,有时处理不好。对我来说,这是正常的。就如上苍在《可兰经》所言:创造出来的人是有弱点的。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一个重要因素,这个国家的法律允许伊斯兰向非穆斯林传教,而非伊斯兰教却不能向穆斯林传教。这一现实,或多或少造成马来西亚非穆斯林社会的不满。因此,类似扎基尔反驳其他宗教观点的作为,无疑会带来问题,引起各族间的不和。

因此,扎基尔如果要融入马来西亚社会,我建议这名来自印度的传教士,使用“驳倒对方论点”方法是不够的,还要使用类似Ebit Lew“软化人心”的手法。

当我提出以上的看法时,媒体还没报导扎基尔指非马来人和非穆斯林是马来西亚的“客人”课题。所以当我阅读到有关新闻时,我是有点震惊的。

我相信,他可能会否认,声称这非他的本意。然而,发表类似的言论多少已“伤害”了一些马来西亚人。这些“受伤者”是马来西亚合法公民,而扎基尔却不是。前者就如我们的家庭成员,而扎基尔就如我们应尊敬的客人。对我而言,作为一名客人及非马来西亚公民,他不应发出如此的言论:把已是马来西亚公民的华人及印裔视为客人。

但愿我的评论不会引起与扎基尔关系密切的友人不满。或许,他们应告诉扎基尔,这是非常敏感的课题,不应去触碰。我也希望扎基尔的支持者,在这些课题上采取中庸之道。我担心的是,扎基尔的言行将令其本身处境不利,希望我的猜测是错的。

*刊登于《东方日报》(2019年8月18日):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wenhui/2019/08/18/302732

*扎基尔的照片取自《当今大马》。

Faceboo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