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行动(恐怖主义)在人类生活史上并不新鲜。恐怖主义与宗教无关。但是,有些人利用宗教合理化恐怖主义行为。
兴都教并不鼓吹暴力。但是,历史记录表明,一些不负责任的兴都教徒,以宗教之名,在1992年印度巴布里清真寺拆除事件上行使暴力。
同样的,在缅甸也发生类似的事件,涉及的是罗兴亚人。佛教教导人们尊重生命,包括动物的生命。但是,一些穿著类似僧人者也涉及杀害罗兴亚人的事件;它无关宗教教义,而是对其宗教不负责任的个人行为。
穆斯林之间也是如此。在伊斯兰国恐怖组织(IS)之前,则有基地组织和塔利班;他们经常使用伊斯兰口号,但事实上伊斯兰并非如此。
近年来,IS恐怖组织占领了伊拉克和叙利亚的一些领土,并自称立国,他们推举巴格达迪为领袖,称之为Amirul Mukminin。巴格达迪原名依布拉欣‧阿瓦德(Ibrahim Awwad Ibrahim Ali al-Badrial-Samuraei),是伊拉克人。据说他参与恐怖主义活动已有很长时间,因此有指他也涉及由奥萨玛领导的基地组织。
无论如何,在10月2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巴格达迪与他的三个孩子在叙利亚北部一项美军突袭行动中引爆自杀炸弹身亡。无可否认,一些人会为死亡哀悼。在哀悼中,提到的是死者美好的一面。有时,也会使人想起死者的斗争。因此,这会挑起人们情绪,让他们无法理性行动。
“al-Bara”概念
在伊斯兰传统中,对哀悼仪式存有两种态度。对于逊尼派的人,这种做法是完全禁止的。这与什叶派有所不同,什叶派认为这是宗教允许的。
无论如何,有人认为,为了避免激发对奥萨马斗争同情者的情绪,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决定将奥萨马进行海葬。看来特朗普对巴格达迪的尸体,也会采取同样的行动。
在穆斯林学者的论述中,对恐怖主义中的一种概念,即“al-Bara”提出了强烈的批评。此概念认为仇视非穆斯林是信仰的主张。这样的认知很危险,因为这将导致恐怖主义行为,甚至一些也认为杀人也是允许的。如果仔细观察,许多穆斯林学者都接受“al-Bara”概念,例如沙地阿拉伯著名的宗教学者谢赫沙烈本乌赛明。然而,《可兰经》中有一些经文表明,对非穆斯林关爱并没错。
先知也爱异教徒
这些的论据如下:首先,在穆斯林的圣训中, 先知的叔叔阿布塔里(Abu Talib)并非在皈依伊斯兰情况下逝世。先知为此感到难过,这使阿位赐下圣言:“你必定不能使你所喜爱的人遵循正道,真主却能使他所意欲的人遵循正道,他知道谁是遵循正道者。”(《可兰经》28章56节)
在这节经文中,阿拉清楚地表明,先知非常爱阿布塔里,尽管他不信教。这显示,爱异教徒在宗教上并没错误。实际上,这也发生在先知本人身上。
其次,《可兰经》还指出,如果孩子改信了伊斯兰,父母却要他返回原有的信仰,那么孩子就不需要服从,但《可兰经》仍然要求孩子对父母敬爱,如良好的相处。
第三,《可兰经》允许教徒与有天经的宗教女性信徒结婚,而《可兰经》也指出天经教徒是非伊斯兰的。另一方面,《可兰经》也解释了婚姻的目的是互相爱悦。这清楚说明,爱非穆斯林,在宗教上并没有错误,反之是《可兰经》允许的。因此,把憎恨非伊斯兰教徒视为一种信仰要求,不只不正确,更是违反了《可兰经》的教义。
总结而言, 当下喊出的普慈众生(rahmatan li al-Alamin),这口号是由一些伊斯兰学者如叙利亚的赛拉曼旦(Dr.Said Ramadan al-Buti)和毛里塔尼亚的本巴雅(Ben Bayyah)推动,以拒绝恐怖主义。
这关爱众生的口号,不只盛行于阿拉伯国家,也开始流行于马来西亚,成了当下执政者的口号。最后,希望马来西亚国民能和平、安宁、容忍和和睦的相处。
*刊登于《东方日报》(2019年11月3日):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wenhui/2019/11/03/312978
Faceboo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