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当一名非穆斯林戴白色礼帽、腰系纱笼膜拜拿督公争议还未落幕,又来一宗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通过面子书广邀民众,为伊斯兰课纲提供意见的争议,引来一些穆斯林网民批评(张念群已撤文,并向负责该事务的国家教育顾问理事会道歉)。

一些穆斯林认为这两个课题非常敏感,甚至一些作出指责,可能要制造一种错误的印象,如果只是单看这些课题,伊斯兰地位似乎在希盟执政下日益受到侵蚀。

也许我们应该了解一些事情的发生,有时不是对或错的问题,而是涉及应该避免引起的情绪。避免引起这些情绪,是因为,在情绪中行事的人,无法作出合理的判断。如果不加以避免,将会产生许多不良后果。

伊斯兰文本中也提点,要注意这种情绪。《可兰经》曾指出,伊斯兰在麦加发展的初期,先知和友伴在祈祷诵读《可兰经》时被那些仇视伊斯兰的人们听到,他们嘲弄《可兰经》,侮辱降下《可兰经》的天使和谩骂上苍。他们的行为是基于仇恨的情绪与严重的偏见。

因此,《可兰经》第110条文指出,先知受指示诵经时不要太大声,以致其他人辱骂,同时也不要太小声,以致穆斯林都听不到;而是声量不要太强大也不太微弱。

伊斯兰服装来源

无可否认,诵读《可兰经》是宗教要求。这是当我们去清真寺并看到穆斯林祈祷时都知道的。然而,也应该考虑到他人的情绪,因此《可兰经》要求把诵经声量放小。

礼帽(Kopiah)用于遮头部,是阿拉伯人代代相传的传统服饰。如今阿拉伯世界的传统服饰,不仅仅是礼帽,还有缠头巾(serban)。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加传教前,还没信仰伊斯兰的阿拉伯社会,已有戴礼帽和缠头巾习俗。伊斯兰到来后,这传统依然维持,并维系到今天。

基于大多数伊斯兰学者来自阿拉伯世界,因此戴礼帽和缠头巾也被视为伊斯兰学者的服装。这也成为非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社会,如伊朗、印度,和一些穆斯林聚居地的榜样。

对于马来西亚社会来说,阿拉伯服饰影响下,也日逐被视为伊斯兰服装。事实上,有时也有一些类型的衣服,与伊斯兰没有任何关联,也被视为伊斯兰服装,如马来装和纱笼。

当这种服饰观感形成后,就不惊讶,一名非穆斯林戴白色礼帽,腰系纱笼膜拜拿督公,会挑起穆斯林的情绪,被认为是对伊斯兰的侮辱。

伊斯兰文明包容性

在伊斯兰历史上,存在著穆斯林和非穆斯林融合一起为伊斯兰知识发展贡献。在阿拔斯(Abbasiyyah)王朝的时代,穆斯林国王就成立了世界知名的机构──智慧宫(图书馆及翻译机构)。一个将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学者聚集在一起发展传统知识的机构。最重要的是给予几个著名的非穆斯林学者信任,如信仰基督教的艾萨奈因(Ishak bin Hunain),赋予重任──把希腊哲学翻译成阿拉伯语。

这些希腊哲学和逻辑学的翻译,让许多伊斯兰学者受惠。希腊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结合下,打造了伊斯兰黄金时代,其影响至今。这时代的著名人物包括,在医学、哲学、天文学及化学方面有卓越成就的伊本西那(Ibn Sina);在天文学、地质学、化学和物理学方面的阿尔比鲁尼(al-Biruni);在地理、数学和天文学方面的阿尔卡拉子密(al-Khawarizmi);在逻辑、哲学、音乐等领域的阿尔法拉比(al-Farabi)。

因此,在伊斯兰教育方面寻求非穆斯林观点并没有错。非穆斯林的意见未必需要被接受,而只是聆听参考,谁知道,或许一些对伊斯兰教育发展是有利的。更何况,在此之前有不少伊斯兰的研究,也采纳了一些西方学者的观点。

无论如何,这不是问题所在。在马来西亚,这已成为一种情绪课题。一些不负责任者为了政治目的,利用这些课题煽动宗教和种族情绪,使人无法善用智慧。

总结而言,不只是上述两项课题,许多在社交媒体上流传的所谓伊斯兰课题,实际上都不是伊斯兰的问题,而是一些特定人士试图煽动起的情绪。

此外,基于马来西亚人结构是多元族群及宗教的,为了和谐共处,各方都应考量种族及宗教的情绪。同时,马来西亚不同族群的社会应加强彼此的了解,每个人都应努力打造和谐共处的环境。

此文刊登于《东方日报》(2019年6月23日):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wenhui/2019/06/23/295303

Facebook Comments